“金色相对论”第五期诚邀百余位嘉宾聚焦“EOS与火币Hadax社区治理风波”,嘉宾们对社区治理的两种模式:中心化与自治进行探讨,并就两种模式的利弊、适用场景、未来发展模式进行了思想交锋和智慧碰撞。金色相对论,干货来对阵。
要点提示:
去中心化不是目的,是阶段之途。其指向是消灭信息不对称。
不管多么好的机制,哪怕是区块链这种分布式、高度自治的,也很难逃脱被人性控制和干预的结果。
创新要靠内部驱动,甚至内部中心的发动,自治型社区更易创新,但其根源是竞争所需,但对创新的执行,中心化效率更高。
社区激励最大的原则是利益平衡,本质是顺应人性。
一个美好社群中,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成为体系的任何角色。
金色财经:请谈谈您对Hadax升级超级节点规则的看法。是表示理解与支持,还是对其做法有不同意见?
国际区块链与数字货币协会副会长高泽龙:
HADAX本来想充当的是币圈擂台,“超女”海选的角色,通过投票来吸粉。然后在EOS大火、超级节点概念盛行的时候,火币又推出了类似节点的玩法,希望把话语权部分收回并由指定的行业精英来掌控。但是我们不难发现,不管是完全的社区投票和自治、还是超级节点这种推选委员代表的模式,都是可能出问题的。因为只要是人能干涉和干预的地方,必然就涉及到私欲、腐败等这些人性的东西。不管多么好的机制,哪怕是区块链这种去中心化、分布式、高度自治的,也很难逃脱被人性控制和干预。可以说,机器永远是在和人对抗的,科技的每一次进步,都是科技和人双方相遇、认识、关联、斗争、妥协、融合等的过程。这就和历史的发展,从原始部落、到封建王朝、到资本主义类似,虽然大的方向是向前的,但过程必定是曲折的、甚至是反复的。
MATRIX CEO陶鸥:
对于社区来说,定期升级节点规则重新洗牌是好事。起码对节点来说有利于自律,节点没有自律机制时间长了也很难保证不作恶。不过目前这种单方面的修改,表示火币仍未做好把权力交给社区的准备。公司不可能像社区一样完全实现分布式自治,做交易所的目的是追求利润。所以公司的治理方式是正确的,公司运营没道理也不可能把权力交给社区。
QunQun创始人&CEO欧胜:
升级规则本身很正常。这次出现风波是否因为沟通程序上有一些没到位?我不太清楚细节。如果在一开始界定了升级规则的决议机制,并及早公开可能会更好一些,不过,目前补上这个也为时不晚。针对火币、币安、Okex在Fcoin搅局前,都是中心化交易所的问题。我认为,在Fcoin搅局之后,中心化交易所的性质也并没有改变。只要是社区,都会产生中心。社区的中心和整个系统的中心化其实不是一件事,完全没有中心的社区根本没法运行。中心化交易所,真的能做到完全自治?我比较怀疑。中心化交易所就是公司化运营,和公链不一样。
医健区块链行业创业者林树:
我支持 Hadax 升级规则,但得经过超级节点集体投票的程序。这个跟公司运营一样,有关重大事件变更时,需要获得 2/3 的股东支持。对于EOS修改规则,我认为BM想回滚EOS宪法,无论多么正义,但流程还是需要超级节点共同来决定,而不能直接越过DPOS。这个就跟美国三权分立和互相制衡一样。BM是总统,超级节点是议会。问题的产生是区块链共识模式迭代太快的缘故。我认为,这些超级创始人,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超级个人英雄主义,进入到社区共治模式。
资深币圈从业者刀马:
升级规则没问题,但是,规则如何制定、谁来制定、是否需要和节点商讨获得广泛支持,这都值得商榷。随着交易所爆发,上百个交易所每个都可以看作大的超级社区节点,完成了或者加速了社区自治。现阶段还做不到自治,途径和方向对了,附加自治特性,总要有个能拍板的去牵引,带动这个行业的发展。有了坚实基础再谈完全自治也不迟。
金色财经:中心化的社区治理模式,最大的问题是什么?该问题能否在去中心化的道路上得到改善或者解决?
Xstar联合创始人林云竹:
其实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是大家的一种选择。去中心化的兴起是因为市场上只有中心化产品供应 ,区块链给大家提供了以前没有的方案,这种方案并不完美但是拓宽了大家的选择余地。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。
MATRIX CEO陶鸥:
中心化的问题其实是权利的监管问题。不过,如果权力能够得到有效监管,中心化也不是什么问题。比如比特币共识机制本身上是去中心化的,但当一方有了超过51%的算力,这就不是什么单纯的去中心化了。EOS选择超级节点,是为了性能而牺牲了去中心化。
新世界城创始人严志:
任何社区有两个关键点:一是伟大的理念,二是偶像,否则人群无法汇聚。所以没有绝对Decentralization社区,放权会产生社区归属感,集权会产生效率,对于大人群而言,放权所产生的归属感以及随之而来的社区动员能力,会大大提供社区的价值。中心化不是问题,信息不对称才是问题。
医健区块链行业创业者林树:
区块链技术从诞生的第一天起,就是用来支撑中本聪“去中心化”的理想。如果要中心化社区治理的话,那就不需要用到区块链技术了,之前的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BAT、TMD,都是中心化治理的典范。
去中心化的过程,是从一个中心,变成多个次中心。EOS 就是从一个 Block.one 演变出 21 个超级节点。但 Block.one 与 21 个超级节点是共同存在,共同治理的模式。EOS使用DPOS的初衷是为了提高交易确认的效率,因为POW效率较低。
金色财经:中心化和自治各有利弊,它们的社区治理模式分别适用于什么场景呢?
MATRIX CEO陶鸥:
需要高效的决策,长期政策的一贯性,那就需要中心化。追求民主自由公平,那就选择去中心化。互联网初期的去中心化,最重要的是增加了信息源和信息传递渠道。到后来,流量逐渐被顶级的平台垄断这才中心化了。要想真正做到去中心化,前提是要不忘初心,做到“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”。我创造这个产品而不完全拥有它,我为这个产品做出贡献而不恃功。
医健区块链行业创业者林树:
我认为两者是一种层次递进的关系。所有的创新,都是先从一个人,或者一小部分核心人群的中心化组织开始,然后逐渐进入到让更多人参与进来的去中心化的过程。中心化组织,是为了制定“去中心化规则”而存在的。中本聪和比特币核心团队,V神与以太坊团队,BM与EOS团队,都是一个中心化团队,他们的存在,都是为了制定如何更好的实现去中心化社区治理规则。比特币,以太坊,EOS,都是“一个中心化组织 + 一套去中心化规则”的典范。
金色财经:社群治理初期行成的共识,并非一成不变。如何保证在共识调整的过程和结果中,保证不伤害大多数人的利益?
Xstar联合创始人林云竹:
规则应该保持连贯性、一致性和可预见性,不能朝令夕改。比如EOS事件的起因,是因为仲裁机制缺乏细节,问题来了无法处理。那么只好出台临时措施。一个好的制度需要仔细打磨,如果修改,要事先制定好修改机制。我个人认为,任何规则都免不了修改,因为不可能完美。但是如何修改,这个事先要说清楚,要有确定性。
QunQun创始人&CEO欧胜:
首先调整要在社区宪法或者相应规则框架之内,根据既定机制来发起,其次取得新的调整共识,要能容忍牺牲一些效率。规则的调整与变化也是为什么中心化运营的交易所、应用,很难完全走向完全去中心化治理的原因。因为面临高烈度市场竞争,如果不能高效的应对调整,可能就是灭顶之灾。
MATRIX CEO陶鸥:
如果共识的调整是根据共识机制来的那就没问题。因为大家是因为认可这个机制,才加入到这个社群的。
币圈资深从业者刀马:
需要大多数人或者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节点参与其中建设。
医健区块链行业创业者林树:
回到社群治理,那么其实无论是放在区块链时代,还是前区块链时代,都离不开如下几个分解问题:
1、谁来参与决策?
2、是创始人团队,还是股东,还是员工,还是用户。
华为的虚拟股份架构,已经到了员工这个层面,Alibaba 是核心员工作为合伙人制。区块链时代,要把用户放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重要位置。
金色财经:激励是社区治理的一部分,好的激励应该兼顾什么?
QunQun创始人&CEO欧胜:
不同类型的项目不一样,公链可能更多偏重工作量证明或者价值贡献,但应用来说就比较复杂一些,涉及到网络价值的评估。
Xstar联合创始人林云竹:
说到激励我觉得应该兼顾参与感,不仅是金钱利益。去中心化社群其实很多人并不指望因为参与了能够增加多少收益,主要是能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。
MATRIX CEO陶鸥:
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整个社区的目标和理想,然后才是细节的激励机制。针对内容型社区的激励,我认为,要根据活跃度和内容贡献度。不过,细分维度非常多,手段也各不相同。Steemit偏重权益激励,QunQun偏重算法激励,都是不同的探索。
矩阵财经CEO张国强:
人被激励分为三层,诱因式激励,恐惧式激励和态度式激励。目前的Token还没有上升到第三层,我感觉挖矿未来应该会倾向于态度式激励。比如像Linux社区,没有任何Token,每天被Linus骂地狗血淋头,大家还是愿意贡献代码。贡献代码的人获得社区荣誉,比如华为和阿里招Linux的人会看他在社区的贡献,未来的Token应该兼具物质和社区荣誉两部分性质。因为物质激励只是外部对人的刺激,而树典型、立模范可以刺激人内生的动力。
区块链资深从业者刀马:
不患寡而患不均。Token是好的激励手段,不过它的分配,应根据对社区的真实贡献,论功行赏。其中,价值贡献比活跃度贡献更重要。举个例子,github提交、电报人数、推特粉丝这些,都是明码标价,产业化,失去了原本的意义。你能否想象我们运营的三千人的社群活跃度竟是某些所谓10万人大群的几十倍?
金色财经:大家都渴望看到创新。你们认为中心化更容易促进创新还是自治更容易促进创新?
MATRIX CEO陶鸥:
自制更容易促进创新,中心化更容易将创新贯彻执行。
医健区块链行业创业者林树:
我认为所有的创新都是源自于一个人或一个中心组织,衡量某个创新对社会贡献价值大小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于:该创新是否可以引发更多人参与新一轮的创新。
币圈资深从业者刀马:
竞争更能促进创新。Fcoin出来之后多了多少交易所创新模式?旧势力被迫改变打法。还不是竞争导致的,原本躺赚利益不小,眼前没有胁迫,创新很缓慢。对于完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交易所能否出现,我认为当然会出现。只是现阶段很多问题还解决不了,包括效率、深度、UE等。所以,目前中心化底层架构加市场化松散治理方式也许会是出路。市场在变化,没用永远的霸主,一波牛市创造币安,同样,熊市里也能诞生Fcoin。谁知道什么时候会是下个搅局者,也许诞生在大家中间。也许正如楼上所言,先从社区中idea中诞生了社区驱动开发的产品,再有中心化的组织去维护,将社区的声音放大、落地。
金色财经:中心化的解决方案有其高效的一面,自治的社区治理给了社区更多的可能性 , 但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 。 大胆设想一下,接下来社区治理将向什么形态演变?
节点资本创始合伙人、金色财经创始人杜均 :
有观点认为公司是中心化的,其实,公司这种组织形态也许本就是落后的。原始社会以个人、家庭最大到部落为组织方式。工业革命后,以小作坊、公司为组织形态。互联网革命后组织形态还是公司,虽有维基百科等一些看似去中心化组织的形态,实则不然。今天区块链革命,公司这种形态应该有所改变。
矩阵财经CEO张国强:
我同意杜老板的看法。去中心化之后,公司就不存在了。公司可能会先经过一个社区化的过程,然后完全社区化。
新世界城创始人严志:
大规模人群当然是去中心化来保证公平,小规模人群中心化可以逆境求存,但是法则应该是同样的。法则就是信息对称,人群自发。一个人通过努力,可以成为体系的任何角色。这个原则,就是所谓自组织人群的法则,也是所谓的美国梦,和是否中心化完全无关。在非自组织社区,有阶层固化。比如,在股份公司,永远不可能取代股东,但是区块链自组织社区则有可能。这才是区块链社区的定义,绝不是去中心化这个逻辑。
QunQun创始人&CEO欧胜:
社区的治理我觉得现实可行的方式是中心化推动,重大决策启用去中心化机制。减少乃至消灭信息不对称。Token投票权可以在中间扮演重要角色,是最有效的武器。
医健区块链行业创业者林树:
沿用靠谱投创始人卿永的一句话:“无论是公司运营还是社区治理,归根结底,就是利益平衡”。未来的社区治理,会越来越倾向于“用户身份的转变”。区块链之前的一波是众筹模式:让用户成为产品与服务的使用者+投资者。区块链这一波,初衷是想让用户直接成为上帝,结果用户先成了韭菜。
ECHO能链架构师许小平:
看上述大家讨论的去中心化和中心化,觉得有点儿狭义了。最早我接触到的去中心化是开源运动,起于计算机刚刚普及的时候,延续至今。去中心化的运作里,离不开人的信仰和荣誉感。现在最大的社区协作项目是linux,个人和公司在这个项目里是共存的。linux一开始是个人发起的,后来引起越来越多的人进入,到现在由利益无关的基金会管理运作者。
一想到公司就是中心化的存在,the DAO就是没有任何公司属性的去中心化存在。V神他们很早就做出来了一家没有人前台、没有CEO、没有职务存在的公司,当时估值10几个亿。因为是完全存在于链上的,由智能合约驱动的,可惜后来出bug了。我在想,如果有人把类似theDao的发起和管理,做的便利些,比如做到移动端上,会不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