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人说,能源类区块链项目不靠谱,都是些空气,圈钱而已。也有人说,能源行业门槛太高,政策太多,行业太传统,不适合玩区块链。还有人说,做能源+区块链根本就是个伪命题。
这些说法也对,也不对。
当我们以常规的眼光,随大流的视角来看待时,我们看到的,是无奈,是落地难,是政策严,是周期长;但当我们离得足够近,带着审思去观察时,我们看到的是活生生的行业痛点,是实实在在的应用场景,是于无声处的勃勃生机,和悄然来到的变革。无疑,这样的生机,伴以险象环生。
区块链大本营《智变》(ID:blockchain_camp)栏目,就是希望成为你的微观望眼镜,让每个人感受到正在到来的时代之变,这样的变化来自智能的革新,也来自智者的思考,名曰“智变”。
本期,我们希望从能源+区块链的视角,还原一个真实的能源世界之变。这个行业因此值得关注,因为越是保守的行业,越是有巨大的潜力。在所有人都说难的时候,你看到了机会,并坚持下去,你就可能是未来的王者。
以下,几个故事,告诉你能源行业正在汩汩喷涌的新变化。
哈佛学霸与他的能效革命2.O
9年前,Jacopo还是哈佛大学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生,那时,他已开始担任全球最大投行旗下财富管理公司的数量化分析师。
8年前,他从哈佛毕业,回到欧洲,在伦敦投行继续担任数量分析师。
彼时,Jacopo年终奖已达百万英镑计,投行光环,加之帅气外表,让他成为聚光灯下的宠儿。
光鲜的日子很快结束。
Jacopo看到欧洲能效市场的严重落后,而这样的落后可以用先进的金融+技术的结合模式来解决时,毅然辞职,放弃可观的年收入,开始“穷困潦倒”的创业生活。
创业之前,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缺钱。创业之后,一度连租办公场地的钱都没有,只得在另一位合伙人父母家的一个空房间里办公。
8年后,他所创立的AitherCO2,总营收12亿美金,分别在米兰、伦敦、达喀尔、旧金山设有分支,服务全球2000家项目,为项目节省超过7亿美金的能源开支。
8年时间,在帮助能效市场加速进化的同时,他也发现,当前的金融+技术结合的1.0模式,有明显的增长天花板,也有解决不了的行业难题。而这样的增长天花板,以及行业难题,恰好是区块链的绝佳用武之地。
于是,他看准机会,二度创业,创立EFFORCE平台。这一次,他要 替换掉1.0模式,改用2.0模式来革新能效市场。
能效市场和能源市场,虽然仅一字之差,但含义完全不同。通俗来讲,前者是节流,后者是开源。
能效行业,近年来,在中国发展迅速,但并不被大众所真正熟知。所以,我们也会多着笔墨,将相关来龙去脉说清楚,并在此基础上,深入解析区块链在其中的价值。
要搞清楚2.0模式,我们就要重新回到1.0模式,回到8年前,去看看当时还在投行的Jacopo,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机会。
能效市场的痛点与EMC模式
一直以来,无论是工厂,还是建筑,抑或是大型交通设施,低能效,高能耗都是其最为普遍的两大杀手。这两大杀手,极大增加了能源消耗,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。
原本,这些工厂、建筑或交通设施,应该自主对其进行相应的能效改造,以减少能源支出,减少环境破坏。但由于节能改造不仅极其复杂,施工门槛高,还需在前期需投入大量资金,因此,企业自主改造的积极性一直不高。
这个原本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,在EMC(即能源管理合同,也称EMP,国外称ESCO)模式横空出世后,市场上便逐渐兴起一股积极改造,提升能效的氛围。
一种模式的形式的兴起和普及,绝不是偶然。它一定是由生产力带来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,而这种变化,让参与其中的人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。
EMC模式同样如此。
这个模式是怎么玩的呢?
在这个模式中,第三方公司为能耗企业免费提供节能改造服务,改造后,从企业所节省的能耗费用中获取收益。
举个例子,某工厂A在节能改造前,每个月缴纳100万元的电费;节能改造后,每个月只需缴纳50万元电费。相比之前,每个月节省50万元支出。但由于公司B为工厂A提供了免费改造,并为此垫付了500万改造费,于是,公司B跟工厂A签订合同,双方商量好,工厂A每月从节省的50万中,抽出30万付给公司B,连续支付3年。3年之后,A不再支付费用给公司B,所有改造后的设施归工厂A所有。
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,无论是工厂A,还是公司B,都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。
对于工厂A来说,3年一共节省720万电费,而以后更是会每年都节省600万电费;对于公司B来说,也将从改造项目中获取共580万收入。
那么公司B前期投入的500万又是从哪里来的呢?
这部分投资主要来自投行、基金等渠道,因此,公司B拿到580万收入后,也还需要扣除前期500万的资金成本。
不过,从此,我们也能看出来大体的EMC能效改造模型结构:
银行/投行/基金—-EMC公司—-需改造的工厂/建筑交通/设施
越是耗能大户,越是收益不菲。
这就是Jacopo 8年前所看到的机会。而当前,中国在能效市场的发展上,与北美和欧洲相比,还有很大的差距,但增长迅猛。
EMC也有弊端
作为一种新兴经济模式,这些年来,EMC模式不断刺激着新的玩家入局,不断刺激着行业的升级改造,让能效市场焕然一新。但,正如硬币的AB面,有好的刺激,也存在坏的弊端。
关于这种模式的弊端, 从Jacopo对区块链大本营《智变》(ID : blockchain_camp)提到的曾经亲身经历的3个典型案例中,可以窥见一斑:
Case 1:
2012年,Jacopo接到一个关于工厂能效改造项目。其中,相关数据由Aither CO2来统一存储(注:节能量收益数据并不是电费/燃油费用降低这么简单,它同时涉及到大量的公式计算,需要考虑工厂产量,温度/气压/适度等可能对设备效率的影响,等等)。
根据合同,项目改造后,将带来48%的能源节省量,其中30%的节省量将付给Aither CO2。可是最后,用能企业认为数据不真实,有作假,项目实际的能源节省量并没有达到约定的48%,因此,也只愿意支付20%的费用。
在这个案例中,正是数据的存储方式,直接造成了有口难辩的尴尬。而案例中凸显的,是数据不透明,数据准确性和信任所带来的问题。
有了前车之鉴,Aither CO2开始采用项目方的服务器来存储数据。
Case 2:
2014年,在一次工厂改造合作中,他发现该工厂在数据上存在造假。双方争执不下,最后只得诉诸法庭。
Case 3:
既然无论使用哪方的服务器,都存在不可解的数据透明性问题。2015年,Aither CO2开始引入第三方能源审计公司(注:许多公司提供能源审计服务,比如ABB这类电气行业巨头)
如此,虽然,消除了双方的争执,却带来了两大新的问题。
1. 价格昂贵。
能源审计公司普遍价格昂贵。本来可以让用能项目方以及能源管理公司享有的节能量收益,很大一部分却需要支付给中间方审计公司。
原本通过节能省钱,再进行收益分配的模式,如此一来,能效项目的激励收益大打折扣,直接导致市场积极性大幅降低。
2. 时间成本高,效率却很低。
能源审计公司每个月,或者季度,或者年度介入一次,相应的,能源管理公司也需要花费时间,等待审计结果报告。
从以上三个活生生的例子可以看出以下问题:
由于缺乏数据互信所带来的双方不信任,数据真实性受到质疑。而这样的质疑,并不能被完美解决,由此,将直接导致收益受损,甚至对簿公堂,耗时耗力。
而引入第三方审计则带来庞大支出,且需花费时日等待审计结果,极大拖延结算效率。
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,这些痼疾也折磨着Jacopo.
几年来,Jacopo一直在思考,能效行业是否还有新的可能性,新的模式。
当他接触到区块链技术时,眼前一亮:
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,去中心化的特点,以及各方共识的达成,不正是解决当下所遇到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吗?
数据透明性,交给区块链
经过仔细研究后,2017年底,Jacopo开始专注打造区块链平台EFFORCE,如今,平台开发初步结束,并开始对3个真实的能效项目进行测试。
项目的数据,将通过网络(注:通过wifi或SIM卡链接),从智能电表直接写进区块链。一旦写入,任何人再无作假的可能。
正是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引入,将避免双方扯皮的事情再次发生,也由此减少由于第三方审计公司带来的成本和时间消耗。
如果文章到这里结束,思考到此终止,那么区块链终究也只是完成了1.0模式的升级,充其量1.5版本而已,远远没到2.0版本。Jacopo眼中的区块链2.0版本,到底是什么?
2.0,是一个将要颠覆此前整个EMC模式的新思路。
在介绍EMC模式时,我们提到了模式的本质,这是一种由生产力进步所带来的新的生产关系,在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中,参与的各方都得到了足够的实惠,由此,这样的生产关系得以持续。
在EMC1.0中,由于引入了资金方(银行等),以及节能改造服务公司这两方,使得原本仅能耗企业一个玩家自我改造的无聊市场,变成了三个;他们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,有可挖掘资源的一方直接享受改造服务,并将改造后的利益,分给其他两方。由此,能效市场被激活,因为谁都有利可图。
如果将三方参与者,变成千万个参与者呢?
如果将千万个人用户纳入进来,那么,这些用户将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原来的资金方。
因此,我们可以这么理解,2.0模式的本质,是解决了更多玩家参与的问题,让更多人来一起激活市场。
如果2.0模式要生效,必然也需要让各方得到实惠。具体怎么玩呢?
2.0模式,各方如何被激励?
EFFORCE平台,上面有各种能效项目,个人用户购买Token,投入到喜欢的能效项目,每个能效项目完成之后,产出的节能量收益会以千瓦时为计量单位(注:节能量收益千瓦时可以理解为以太坊中的GAS,本身也是一种在平台内部流通的代币,但并非在交易所内交易的代币)分配给该项目的个人用户贡献者。用户可以选择用千瓦时节能量收益来支付电费账单,或者在平台内部把节能量收益转化为EFFORCE的Token(注:可以理解为以太坊中的ETH)用来交易。
在这个玩法中,除个人用户外的其他各方,如能源管理公司,被改造的项目公司,其利益方式相比EMC模式,本质没变,只是变成了用Token来结算。
所以,在2.0模式中,最大的变化是个人用户。
据2017年数据,整个能效市场高达2310亿美金,但由于投资门槛高昂,个人投资者原本是没有能力参与进来的。而如今,个人投资者,可以低门槛地参与能效项目的投资。而能效项目,普遍属于投资收益比较稳定的优质项目。
同时,个人用户所收获的由项目返回的节能收益可以直接用来支付电费。也就是说,用户的收益,将有实实在在的应用场景。(注:用户上传账单,由Efforce平台来支付)
EFFORCE的这套模式,目前还在测试中,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索,不过,这一次的再度起航,Jacopo倒是可以不再挤父母的空房间,相比8年前刚创业,这次的办公环境好多了。
如今,这套革新EMC的2.0模式,已经逐渐弥散开来。不仅Jacopo,整个能效行业,也正在迎来这一套新的变革。
在他们看来,机会就在这里,实实在在传统的方式解决不了的痛点就在这里。
在区块链所带来的新的技术下,更多的企业会投身进去,革EMC的命,从不同方向,用不同方式。
而八度阳光就是这么一家中国企业,抱着改变游戏规则的心态,试图在微电网领域颠覆EMC模式(注:在这里,需要指出的是,EMC并非能效市场专用,在能源市场,尤其是分布式新能源市场,比如屋顶光伏,普遍也是用EMC的方式来进行)。
八度阳光的员工几乎全部来自清华大学,而其创始人刘一锋更是传奇人物。
清华学子刘一锋:我要改变游戏规则
2017年,在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排行榜中,刘一锋的名字赫然在列,此时,他年仅23岁,是清华大学热能系的一名大四学生,而他创办的八度阳光在不到3年时间,已有上百人规模,在全球拥有1000个太阳能光伏电站,年营收近1个亿。
大二时,年仅19岁的刘一锋便研发出柔性晶硅太阳能材料,其高达22%的转化率,达到国际领先,国内最高水平。
由此,他开始了一边创业,一边学业的生涯。
就在几天前,刘一锋刚刚被保送至清华大学微电子系攻读博士,接下来的五年,他将仍然维持一边读书一边创业的超人状态。
谈到与太阳能的渊源,故事还得从10年前讲起。
2008年汶川地震,刘一锋的家乡汉中震感强烈,受地震破坏,全城停电。熬过了一个个蜡烛脱销后的漫漫黑夜,迎着正午的阳光,刘一锋想:如果用阳光来发电,该多方便啊。
由此,14岁的刘一锋开始与太阳能结下不解之缘。
在清华同方科技广场大厦的9层的办公室里,刘一锋接受了接受区块链大本营《智变》(ID:blockchain_camp)的采访。不过,这次并非聊太阳能,而是聊他的新项目NEC。
面前的刘一锋语速平缓,思路清晰,温文尔雅,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和思考力,对话中,几乎看不出这是一个年仅24岁的CEO。
NEC是刘一锋新孵化的区块链公链平台,暂时还未对外公开。
“市场上好些能源项目,没啥东西,但是发币挣了不少钱,像我们,真正已经搞了三年多的研究了,反而没有挣钱,都是靠别的业务来支撑。”
谈话间,刘一锋拿出厚厚一叠专利,以及几十项软件著作权。专利和著作权均集中在智能微电网+区块链这个领域。
谈到微电网,这里需要做一些知识普及。
当前的电力网络,主要分为两种,一种是主网,一种是微电网。其中,主网由国家电网来进行电力的配送和售卖,民间资本不得参与。但在微电网领域,比如某工业园区内自建的供园区使用的电网,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资本和玩家介入,一起来建设。
也就是说,在除主网以外的微电网领域,才有市场化玩法的空间。
当前的微电网都怎么玩呢?
当前微电网的主要玩法,还是基于EMC的模式。
举个例子,某工业园区A有10家工厂,包括工厂B,C,D,E等……由于该工业园区,统一接入的国家电网电费走工业电价,1块钱/度,工厂B嫌贵,于是就请第三方太阳能公司X在自家屋顶建了一个光伏发电站,这样,就可以享受到8毛钱/度的电价,而不用买国家电网1元钱/度的电,由此极大削减用电成本。
不过,由于安装太阳能,前期需要安装设备,并铺设电缆等,这属于重资产投资,因此太阳能公司X会和工厂B签订一份合同。合同里,会规定好支付电价,以及支付电费的年限。比如,每度电8毛,工厂B持续支付20年给到太阳能公司X。
与能效EMC合同从节能中获得收益不同的是,此类能源提供的EMC合同,是从约定好提供的增量能源中获取收益。
他们分别面临的痛点是,能效EMC合同,会存在数据准确性上的扯皮和纠纷;能源EMC合同,则存在未来极大不确定性的问题。
具体来说,能源EMC合同会面临以下问题:
1.在以上案例的能源EMC合同中,无论是定价8毛/度,后期证明太过便宜还是太过高价,由于前期已经协商好了,价格也就没法再次变动,因此,太阳能公司X收益受损,或者工厂B利益受损。
2.太阳能公司X安装在工厂B屋顶的光伏电站,发电量远超工厂所需,但由于合同已经定好,电缆也只铺设工厂B一家,因此,余电活活浪费掉,导致太阳能公司X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。
3.工厂资金链断裂,跑路,不再使用太阳能电站,于是,多余的电能,只能卖给国网,而国网的收购价格非常低。
正是由于这种种不确定性,分布式能源提供商一直享有国家补贴,以保持市场积极性。
不过,2018年,国家出台政策,可能取消对分布式能源提供商的补贴。这样一来,很多提供太阳能、风能的分布式电站就会面临倒闭风险。
“我们正是看到了这个情况,所以,要改变一下以往EMC的游戏规则,具体来说,就是让发电站把电卖得更好,减少余电浪费;让园区的所有用户都享受到更便宜的电价;让园区从已铺设的电缆中赚取由于电力传输带来的额外收益。”刘一锋说到,“要实现这个新的游戏规则,区块链是绝佳的武器,没有之一”。
这个新的游戏规则,具体来说,就是打破原有的EMC的双向合同,将原来只对工厂B提供电能的太阳能发电站X,接入到园区A的微电网中(注:园区中的微电网网络,由园区自己建设,非国家电网的管辖范围,因此,自由度灵活度较高,国家政策允许在单个微电网网络内部进行电力的交易),这样,园区内所有的工厂,如C、D、E、F等,都能享受到来自太阳能发电站X的电能。
再次回到此前我们所谈的模式革命,一种新的模式的诞生,来自新生产力所带来的生产关系将发生大变革。在新的生产关系中,玩家变得更多元,且各方均能得到比以往更多的实惠。
那么,在刘一锋的眼中,这套新的游戏规则,各方将具体得到比以往更大的什么收益的呢?
对于太阳能公司X来说,不再担心工厂B跑路,也不用担心余电浪费,因为可以同时卖给园区的其他工厂;
对于工厂C、D、E、F等来说,原本只能单一从电网购得1元钱/度的电,现在可以有更多便宜的选择;
对于园区来说,电缆原本只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,并不直接产生收益;但如今,因为整个小范围的电力市场被激活了,因此,电缆也因为电力传输所做的贡献,能在交易中分得一杯羹。
在对这三方进行盘活的过程中,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,就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智能合约的应用。
引入区块链,主要解决两个问题:
1. 去中心化交易,降低成本
2. 数据真实、透明,激励被各方认可,有据可依
3. 交易智能化,自动化
接下来,一一分析。
第一点:去中心化交易,降低成本
具体来说,如果是一个中心化的公司来做这件事,则会产生人员、服务器、运营费用等成本,而这部分成本将转嫁到最终的交易电费中,原本是来帮助节省电价的初衷,可能使得电力成本不降反胜。而去中心化交易,只需要前期在发电、输电、和用电的各个节点装上智能电表,电表将数据实时传输到链上,无需专门公司运营,用电方以智能合约的形式,就能根据此前所设定的需求,自动触发交易。
第二点: 数据真实、透明,激励被各方认可,有据可依
由于智能电表会随时将各个节点的数据上传至链上,以此保证数据真实,不被篡改,由此产生的激励,才能被各方所信任,调动起各方参与的热情。
比如,用电方会通过智能合约,自动选择更划算的电,也许是晚上凌晨3点自动给电动车充电,这个时候电价最便宜。因为不管前半夜充电,还是后半夜充电,只要保证第二天早上8点前充满电,就OK了。
而园区的电缆,由于不同的节点都被装上了智能电表,因此,能直接看出不同节点在不同时间段,电力损耗和电力传输起的作用,并据此对电缆所承担的工作进行奖励,这个奖励来自交易差价。由于每个电表都对应一个收益地址,因此,奖励会自动打到这些地址中去。说白了,在这套体系中,园区电缆通过传输电能来挖矿,赚取收益。
“当前,电是极其特殊的存在,储存成本很高。比如发1度电,可能成本只有3毛,但存1度电,则需要6毛。所以,电能是一个现货交易市场,很容易产生余电浪费。现在电力交易自由化,想在更大层面上实现,不可能,不过在微电网内部,是可以实现的。我们的这一套游戏规则,就是在微电网实现电力市场的供需自由。只有这样,电力潜能才被极大激活。”
谈到对电力和能源系统的了解,刘一锋当仁不让:
“我们在电力和能源市场,扎得还是比较深,这个行业本身还是很封闭的,不懂它的游戏规则,电网公司都不认可你,不认可,你怎么做都做不起来的。”
不过,刘一锋提到,暂时不考虑发Token来作为中间的工作量激励。
“我们只是引入区块链来解决实际问题,暂时不发币,也不做别的募资。”
刘一锋继续,
“以后就不需要EMC了,我租个你房顶,付租金就可以玩这套新模式了。中国尚有180万个屋顶可以建太阳能电站呢,微电网这个市场,玩起来太有潜力了,大着呢!”
新能源和能效市场,两大吸金池
“未来的趋势肯定是这样,分布式新能源,以及由此构成的分布式智能电网体系,将成为能源配送的核心,而不是由现在的长距离、高电压、非清洁能源的构成的核心供应体系。”
在一次对上海能源区块链公司Energo labs负责战略的核心团队成员程长胜的访谈中,他对区块链大本营《智变》(ID:blockchain_camp)坚定地表达了如上观点。
Energo Labs也是一家基于微电网电力计量、交易和结算的去中心化交易系统,主攻东南亚市场,包括泰国、新加坡、韩国、印度等。
他告诉区块链大本营《智变》(ID:blockchain_camp),能源行业的场景虽然丰富,但绝对是最难的,因为这个行业最大的利益奶酪,是不容易动的。
“但这个事情,非常值得做。”程长胜说到。
他举了一个例子:在东南亚那些基础设施薄弱的国家,比如印尼的某个小岛上,这里国家电网不可能去做跨大海的铺设,因此,这些地方,天然适合做成微电网,用区块链来做成基于微电网的分布式能源交易体系,以此最大程度降低用能成本。
“这对岛民们,真的是很实惠。”程长胜继续到,“我们需要对未来保持点耐心。“
当越来越多的人,参与到这种超越EMC的2.0模式时,一场新的变革,已悄然拉开大幕了。
无论是靠节能颠覆能效市场的EMC1.0模式,还是靠增加能源供给的EMC1.0模式,未来都将败给由区块链带来的2.0模式。在与多位专家进行访谈后,他们纷纷表示,这就是未来,是必然。
但是,这一天什么时候真正到来,目前,我们不得而知。
可以期待的是,未来:
我们将买到更便宜的电;
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在各类平台参与低门槛投资,投入到能源和能效的优质项目,去享受这份小确幸;
我们可以通过将自己用电数据贡献出来,挖挖矿,去折抵我们的电费账单;
我们可以在街上随时随地地用充电桩充电,而不用下载五六个APP;
我们能因自己所参与的节能行动,而享受到相应的奖励…
这场因区块链而带来的2.0模式,正在悄无声息地,在这个略显保守的能源行业,打响第一枪。
战场的另一端,新的勇士们,还在不断奔涌而来。